new WOW().init();
连续两年的组件价格高启,让国内本身就面临各种成本挑战的地面电站进一步陷入瓶颈。根据数据,2022年国内光伏电站新增装机约87GW,其中分布式光伏超过50GW,集中式电站约为35GW。在装机占比上,分布式光伏已经连续两年反超。相较之下,在储能配比、土地成本等多重因素的制约下,集中式电站在设备选型、新技术升级、模式创新等方面持续陷入被动。
实际上,在集中式电站被价格压制的这两年,产业中在提质增效上进行的创新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由于大部分的新技术与新方案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初始投资,所以在地面电站市场被价格抑制的背景下,技术的创新与升级几乎无计可施。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在组件高位的形势下,光伏电站投资收益测算愈发被动,“大部分项目都是贴着下限低空通过,设计方案比选的更多精力放在了能否通过收益率测算,而不是如何实现技术创新”,一位行业人士坦言。
可以看到的是,无论是产品采购亦或是EPC招标,价格已经成为这两年评标的核心因素,“为了收益率能够达标,甚至一部分项目在测算时微调了财务边界,这种情况下,投资商招标首要考虑的就是价格问题,尤其是一些影响初始投资的因素”。在价格为王的时代,低价中标往往是常态,同样的,投资商在初始投资这一关自顾不暇之时,也很难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电站全生命周期的表现。
进入2023年,行业都在期待价格归位,带来更多的市场空间。当组件价格从2元/瓦高位跌至1.7元/瓦出头的价格时,投资商也正摩拳擦掌,计划大干一场。与此同时,作为对价格最为敏感的市场,集中式电站也将有机会重新思考如何从系统层面看待电站价值。
同样受困于价格与系统成本的制约,与地面电站相关的技术与产业也举步维艰。据光伏們了解,跟踪支架在国内地面电站市场的开拓也并不乐观。根据受访的一位天合跟踪相关人士表示,“尽管跟踪支架可以提高电站整个生命周期的发电量,降低度电成本,但在高位组件价格的压制下,投资商更多的压力集中在收益率、初始投资上,无暇考虑更多”。
然而,当价格回归合理,光伏电站投资需要考量的因素也逐步多元化。面对全新的市场化环境,除了系统成本之外,光伏电站投资也要关注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变化。“能够多发电的创新技术将在光伏电站投资的新阶段迎来更多的机会,以光伏电站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为例,市场报价策略与收益率密切相关,而能否在高价时段发出更多的电量往往决定了一个电站在市场化交易中的优劣,而多发电量这部分就与电站设备选型密切相关,譬如目前的N型、双面、跟踪支架等便是行业比较认可的选择”。
实际上,在行业主流的几种创新方式中,跟踪支架是其中市场占比最小,但如果放眼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来看,跟踪支架不失为一种降本增效的方式。
“土地和项目收益率是目前决定项目落地的两个重要条件,如何通过总平面的灵活布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是设计优化新的焦点。跟踪支架的应用会带来更高的亩产发电量,更低的度电产本,非常适用于高直射比、双面组件、大型地面集中式等电站项目,在春夏交替、夏秋交替时期对于发电量的提升尤其明显”,一位资深设计人士认为,2023年随着国内大基地等大型光伏项目的建设推进提速,跟踪支架的应用将拥有广阔市场。”
事实上,跟踪支架对于提高光伏发电量已经成为行业普遍认可的一种设计方案。有数据表明,跟踪支架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下,可提高10%~20%的发电量。而发电量每提升1%则可带来0.2%的IRR提升或是0.02元/瓦投资成本的降低。
随着2023年,国内价格回归合理,地面电站可能会迎来“十四五”以来年度新增规模最大的一年,而更多的新方式、新技术也将助力光伏电站投资进入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